济南,济水之南也。老舍先生曾对济南进行细致的描写:“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,有睡着了的大城楼,有狭窄的古石路,有宽厚的石城墙,环城流着一道清溪,倒映着山影,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。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,那便是个济南。” 济南无疑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,但是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,现代化元素融入这座古城后,原汁原味的老街老巷越来越少,济南好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“特色”。宽厚里的复建,给老济南人增加了一个古朴雅致的好去处。 宽厚里之名来源于原址上的宽厚所街,宽厚所街东起历山顶街南首,西止舜井街的老街。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,南护城河北岸原是高大的城墙,墙北侧有两条与城墙平行的街道,南门里以东叫南马道,是昔日骑马登城楼的小路;西面的地段叫南城根街,50年代初城墙被拆除,这两条街也成了环城马路(黑虎泉西路)的一部分。
传说,清代初年的宽厚里是达官显贵聚居之地。由于当时十分流行扩建宅院以彰显气派,有两家住对门的名门望族,不断把庭院往道路上扩建,都想把有限的街面圈进自家的院子。其中一家还给在京里做官的亲戚写信求助。这位贤达的京官回信道:“两家争斗为一墙,让他五尺又何妨?居邻不忘睦为主,宽厚所致持家长。”这家见信中说得中肯,便主动将院墙退后五尺。那家为此感动不已,也后退五尺,使街道扩宽丈余。 随后,街上户户效仿,不但化解了争端,而且成了街道美名。后人以这段传说取了街名。当然,传说都是美好的,靠谱的还是另外一种说法,街西首路南曾经有一家慈善机构叫“宽厚所”,宽厚所街因此而得名。
宽厚里的出现,源于对济南古街巷、古建筑的尊重与保护。多少老街老巷在时光流逝中容颜不再,而宽厚里却致力于保护老济南的建筑格局,延续老济南的风情。宽厚里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建筑,金家大院、浙闽会馆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,宽厚里给了它们一个安身立命之地,让它们可以像从前一样,静看这座城的人来人往。
冬雨中的宽厚里,缺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,展现了济南老街的风采。
评论